学术新闻

CT检测高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独立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4-10-08            发布者: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指非过度饮酒者的肝细胞的脂肪沉积,近年来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发病率高达30%。NAFLD的在组织上包括简单的脂肪变性和变性肝炎,纤维化和初步肝硬化。尽管发病机理仍然不完全明确,但很多代谢机制被证实与其相关包括增加的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脂肪酸的脂毒性以及肿瘤坏死因子a所导致的系统感染。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病人有感染前或抗感染的细胞因子分泌紊乱并且有涉及到多种代谢综合征包括腹部肥胖,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葡萄糖耐量异常等等。活组织检查证实组织学上肝脏变性是诊断非酒精性肝硬化的标准。CT作为无创性的影像检查手段可以准确的检测肝脏变性的特征通过测量肝脏与脾脏的CT值差异。
以往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是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可靠的证据提示NAFLD可以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一风险是独立在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如血脂紊乱,糖尿病,吸烟等基础之上,这同时说明两种疾病在病理生理学上有共同的衔接,冠状动脉疾病与NAFLD共同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代谢综合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冠状动脉CTA技术的逐渐发展,在传统的评估冠状动脉狭窄与斑块信息的基础上,麻省总医院心脏CT,PET,MR研究组提出CT鉴别高危斑块的理念;高危斑块的定性特征包括:正性重构,点状钙化,低密度斑块,napkin-ring征。最新的来自麻省总医院Udo Hoffmann教授领导的多中心排除心肌梗死的CT(ROMICATII)研究指出,CT检测的高危斑块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未来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CT检测的冠状动脉高危斑块与非酒精性脂肪肝是否相关,并且意在研究这个相关性是否独立于传统冠脉动脉危险因子和冠状动脉疾病的狭窄和程度。
麻省总医院Udo Hoffmann教授领导的多中心排除心肌梗死的大型临床研究(ROMICATⅡ)。研究小组收集了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期间在美国9家医院以急性胸痛为主述并可疑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共1000人,患者随机到冠状动脉CTA检查并同时拥有非增强CT和增强冠状动脉CT的445名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基本的临床信息,病史和临床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以饮酒史,肝脏病个在ROMICATⅡ脏研究中被采集。有三个有丰富的心脏CT经验的医生对冠状动脉CTA图像进行评估,首先评估是否存在冠状疾病,以及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在此传统的冠状动脉CTA评价的基础上,我们还应用了高危斑块的CT评价,包括正性重构(阈值1.1),低密度斑块(<30HU),点状钙化(<3mm),napkin-ring (高密度环绕低密度核心的非钙化斑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的评定由一名不知 道CCTA结果的医生在非增强图像上进行评估。在肝脏与脾脏分别取三个感兴趣进行测量CT值,取三者均值进行比较,非酒精性脂肪肝定义为肝脏的CT值与脾脏的CT值均值小于1HU,并且除外其他肝脏疾病(酒精性肝病,肝炎)。我们应用Logistic单元性和多元性回归分析,将CT冠状动脉高危斑块的存在作为依赖变量, 将NAFLD,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范围作为独立变量。
研究结果显示;445例患者中,有248(55.7%)例患者被检测到冠状动脉斑块。这些患者中,42例有显著冠状动脉狭窄,206名为非显著性狭窄。158例患者检测出至少一个高危斑块特性。最常见的高危斑块特征是斑点状钙化、 正性重构和Napkin-ring 征。182(40.9%)患者被检测出NAFLD.与非NAFLD患者比较,NAFLD患者有更多的冠状动脉疾病,更多的钙化及非钙化斑块,更多的高危斑块,以及更高的钙化积分。针对每个高危斑块特征,NAFLD患者发生正性重构,低密度斑块以及斑块状钙化的几率更高。应用Logistic单元性和多元性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在调整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疾病的程度与范围之后,冠状动脉高危斑块与NAFLD之间仍然存在相关性。因为得出结论:NAFLD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在此基础上,NAFLD还与冠状动脉高危斑块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且这种相关性是独立于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狭窄及程度基础之上。
综上所述,在传统冠状动脉CTA评估心血管斑块的基础上,CT高危斑块的检测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及预后评估带来了更多的价值的信息。非酒精性脂肪肝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联系中间牵扯很多代谢机制的过程。我们的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高危斑块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之间存在独立的相关性,这种关联很可能与细胞因子的分泌紊乱,增加的氧化应激和系统感染有一定的联系。



返回 >>
阅读次数: